当前位置:首页 > 手机资讯 > 正文

简单聊一下手机拍照的硬件极限手机相机「简单聊一下手机拍照的硬件极限」

简单聊一下手机拍照的硬件极限手机相机「简单聊一下手机拍照的硬件极限」

前几天8妹说手机用的一英寸底即将登场,像素数也会从1亿增至2亿甚至2.5亿。换句话说,小米/三星使用的1/1.33英寸不是终点,手机的相机硬件军备竞赛还远未结束。现在全面屏已经发展到了尽头,外形上可能不会有太大变化。在新交互新卖点出来之前,接下来几年的手机市场可能会很无聊,厂商能做的也就是炒炒5G网络,比比相机。在这个市场萎缩的大背景下,相机性能将持续担当推动消费的大卖点。

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年底或者明年的手机摄像头组合

1)主摄像头

前文提到的一英寸传感器最早年底就能亮相。不过把一英寸整合进手机就不是件容易事,手机能接受的最大厚度是9mm,镜头凸起处12mm,减去屏幕,散热组件和传感器自身封装厚度可能就剩个10mm,在这10mm空间内放下一套高素质的一英寸系统是个很大挑战。

2014年9月,松下曾经推出一款搭载一英寸CIS的拍照手机DMC-CM1。

为容纳复杂的机械结构,这台手机厚度达到了15.2mm,拍照时镜头还会向外伸出,完整厚度可能接近20mm。我们不妨算一笔账,CM1的镜头等效焦距28mm,物理焦距则为10mm,为保证画质,实际镜组长度不会小于这个值。

小米CC9Pro是我们近年能接触到硬件规格最激进的手机之一,机身厚度9.67mm,镜头处厚度我没查到有待评论区补充。CC9Pro各模组的等效焦距见下图DxO原文

决定厚度的实际物理焦距见EXIF,顺序与DxOMark一致

不难发现,实际物理焦距以超长-长焦-广角呈递减趋势。1/1.33英寸模组的物焦只有6.72mm,最长的也不过8.74mm。放在一英寸模组上等效焦距大概是18~24mm,实际设计要考虑留足镜后距,成品做到如今常见的等效26mm很困难。个人认为最终成品应该是20mm或焦距更短的模组。

既然传统意义上的主摄已经成为了超广角,砍掉副摄超广角应该是唯一选择。一英寸18mm模组经裁切数码变焦(18mm->26mm)后有效感光面积依然有1/1.5英寸以上,超广/广角二合一完全没问题。CFA设计上也可以试做QuadBayer & Bayer混合

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解决防抖的设计。市面上主要有三种防抖技术

最常见的是OIS,也就是镜头光学防抖。传感器不动镜头动,常见于手机与几乎所有相机系统;

动图

其次是IBIS传感器防抖,镜头不动传感器动,单反如潘婷,微单如索富尼奥松,有些卡片相机也是IBIS,OIS与IBIS可以组成混合防抖(不是光-电混合防抖);

动图

最后是镜头传感器绑一块的防抖,姑且称之为云台防抖。类似于OO Pocket,索尼运动相机也有点内味,前几天vivo的APEX 2020的云台防抖八成也是这个东西。

动图

动图

看了一圈,貌似没有适合一英寸的防抖,如果强上防抖应该还是VCM马达加滚珠轴承的OIS。这快板肯定比小米10响多了,某些人听这声音估计得当场脑溢血。so,虽然增大CIS面积可以粗暴提升图像信噪比,但周边硬件设计很困难,最终收益并不明显。

主摄规格到这大概也敲定了,一英寸传感器,等效20mm附近,光圈f/1.8左右的镜头,不带光学防抖。华为Mate30Pro的18mm镜头还是很有前瞻性的

2)接着说第二颗摄像头,小米CC9Pro带来的变焦接力不出意外会在旗舰手机上普及。由于厚度限制不会有太大变化,无非是加一个OIS,或者尺寸从1/2.55英寸升级到1/2.4又或者等效焦距增加到70mm。不会有本质变化

标准镜头模组规格:等效50mmf/2,1/2.55英寸,有OIS

3)长焦镜头的选择就挺有意思了,小米的小尺寸94mm定焦,华为的小尺寸250mm潜望定焦,三星的大尺寸100mm潜望定焦,vivo的5-7.5倍潜望光变。首先排除最后一个,在这个很少使用的焦段上放光变,纯属自己和自己较劲,人称徒增功耗。

小米的94mm定焦有两个好处,那就是占用面积小,光圈大。一方面保证了弱光画质,一方面减弱了衍射带来的画质下降问题(聊胜于无吧)

华为的240mm定焦是P30Pro潜望式变焦思路的延续

变化主要在焦距方面,从等效125mm倍增到240mm,光圈受口径限制只有f/4,比小米小整整两档。基本只有晴天能用。而且衍射也会非常严重,比430nm下短波蓝光的衍射极限光圈f/2还小多了。而且焦段跳跃太大,从2.1倍(50mm)到9.9倍(240mm)都是数码变焦,画质没眼看。最重要的是,光路通过棱镜与平面镜多次折/反射,期间损失难以估量

三星的100mm大底潜望定焦是个新路线,虽然倍数不大(相比于华为240mm)光圈值方面f/3.6同样属于严重缺陷。但是大底提供了广泛的数码变焦覆盖空间,1/2英寸的IMX586在裁切至200mm视角时,仍有1/4英寸的面积与1200万像素用于感光。10倍以上变焦比华为的240mm定焦差,整体实用性比240mm定焦强。

注意路灯

此外,S20 Ultra的长焦有类似于变形宽荧幕镜头的纵向眩光,挺有趣的。

潜望式镜头的最大限制是手机厚度,首先传感器短边长度必须小于整体厚度,如果手机厚9mm,给传感器的空间可能也就不到6mm,折算成对角线大约10mm,大概是IMX600的大小。现在S20 Ultra的IMX586已经很逼近这个数值了。接下来考虑镜头,如果不采用类似华硕ZenFone Zoom的所谓“D-cut”,镜组透镜的最大直径也不得超过6mm,传感器尺寸受到进一步压缩。

实际上切去镜片上下缘控制镜组厚度是很常见的做法,十年前同样采用潜望式设计的卡片相机就是这么干的。代价是折损进光量,三星的所谓“眩光”可能是切边镜片带来的衍射。S20U的方案几乎摸到潜望式设计的天花板,剩下的基本是微调

长焦镜头模组规格:等效100mmf/3.8,1/2英寸,有OIS

4)ToF镜组。想想去年王腾解释小米9不上ToF那会,给骂够惨了。不过放眼机圈,好像也没把ToF玩出正经feature的厂商。在我看来,未来后置ToF的作用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:(1)实时测距(2)实时对焦辅助(3)AR应用

第一点容易理解,不同于激光对焦,ToF可以获取多个位置的深度信息。工作范围应付手机常用的近距离拍照足矣

第二点是第一点的延伸,视频或者拍照对焦的时候,ToF可以提供广域对焦辅助,配合软件甚至可以预测运动物体的准确位置便于追焦。此外大光圈模式也能做到更精细自然的抠图。

比较可惜的是,由于功能开发不够彻底,以上功能,均感知不强

第三点AR应用离我们的距离可能远也可能很近,如果秋季的iPhone12把AR成功带火,距离很近,反之还需慢慢等待。目前看来主推AR的也就是苹果,谷歌,华为等几个一流厂商,其他厂商还在观望

ToF模组:亟待更新

汇总一下:

广角镜头模组规格:等效20mm附近f/1.8,一英寸传感器

标准镜头模组规格:等效50mmf/2,1/2.55英寸,有OIS

长焦镜头模组规格:等效100mmf/3.8,1/2英寸,有OIS

或等效240mmf/4,1/4.4英寸,有OIS

ToF模组:亟待更新

小提示:如今相机相对手机的主要优势在于更好的光学素质与“口径即正义 倍数即真理”的长焦方面,我乐见于手机厂商在拍照功能方面的努力,但也不希望手机厂商以营销和KPI为核心盲目追求数字第一。把精力放在实用性与体验上才是正途

最新文章